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盛京景物辑要》是乾隆东巡路上爱看的“口袋书”

    信息发布者:阳东海
    2018-09-07 10:36:12   转载

    1536287686418.jpg

    辽宁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盛京景物辑要》,上印乾隆御宝。(辽大供图)

    乾隆年间的《盛京舆地全图》,被收入礼品书中。(沈阳故宫供图)

    核心提示

    12册精美小巧的袖珍古籍,竟然是乾隆皇帝东巡路上随手翻阅的“口袋书”。这部存世200多年的孤本《盛京景物辑要》由清代著名文臣、书画家励宗万编辑抄录,再进呈给乾隆御览。8月25日,记者获悉,作为辽宁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这部古籍的影印本和点校本将被包装成高档礼品书于近期出版发行。

    书中有三处椭圆形的乾隆印鉴真迹

    8月25日,记者走进辽宁大学图书馆,见到了一套珍贵的古籍——《盛京景物辑要》。古籍装订精致,1函12册,都是深蓝色布纹的封面,由白丝线装订。每册书长15.7厘米,宽10.2厘米,与A4纸的1/4大小相当,内页是上等白棉纸印乌丝栏,版心中缝有黑鱼尾,上有书名,下有条目、页码。字迹工整、圆劲秀挺,全部是馆阁体楷书,前后字迹相同,显然是出自一人之手。

    辽宁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中心主任张宝珠告诉记者,书的扉页、第七卷、第二十卷中均有椭圆形的“乾隆御览之宝”红色印鉴,行文中还有朱笔圈点。经国内专家鉴定,此印系真迹,证明乾隆曾阅过此书。根据印鉴的印迹判断,这部书可能是在行宫阅览的,因为在北京宫中使用的印鉴为水印,而行宫中使用的印鉴为油印,此书的印鉴属于后者。

    全书共12卷682页,约20万字,辑录了东北地区相关历史地理资料26项,包括地理形势、行政建置、山脉河流、古迹陵庙、物产资源、历代人物、相关诗文等。书中第一卷的“典谟项”,收录了皇帝的诏书和上谕。其中有康熙、乾隆首次东巡拜谒陵墓诏各一篇,以及康熙、雍正、乾隆的上谕。这些诏书表达的是清帝缅怀祖德、谒陵告庙的心意;而上谕的内容大多是因东巡大典而宽免所经各地钱粮、减免人犯罪责等。

    第一卷至第三卷的“宸章项”是康雍乾三朝皇帝所作有关盛京的祭文、碑文、颂词、诗歌。其中按时间顺序完整收录了乾隆皇帝第一次东巡时所作的341首诗歌。

    第四卷记述都城宫殿、坛庙山陵、建置疆域等内容,包括盛京、兴京(今新宾满族自治县)、东京(今辽阳附近)三城的情况,以及永陵、福陵、昭陵和沈阳故宫等的建设情况;御花园、礼部和内务府所辖各果园应进贡何物以及盛京各地养牧的牛马羊群情况和数量;盛京所属各府、州、县的兴废沿革、设官建制;疆域项详细说明了各府、州、县的位置边界,并附有疆域图5幅,分别是盛京城图、盛京舆地图以及奉天、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所属形势图各一张。

    第五卷至第七卷详细记述了盛京地区山川河流、城池关隘;第八卷介绍了盛京各地驿站、官衙建制沿革等;第九卷说的是盛京各地学校、古迹等情况;第十卷记载了盛京各地庙宇、历代名宦等;第十一卷介绍了盛京各类人物及所出产的动植物、矿产等。第十二卷是艺文项,记载清以前历代皇帝所制诗文和历代文章及诗词歌赋等内容。

    书画名家励宗万的良苦用心

    记者发现文末有“太常寺少卿臣励宗万敬跋”字样,其中自述:“……岁在癸亥,肇举谒陵大礼时,臣宗万恭陪扈跸,恭侍旌门……今年仲夏,盛典再行……谨将盛京景物摹成辑要十二卷,缮录进呈,以供行辇袖珍之一助……”

    张宝珠告诉记者,根据跋文可知,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皇帝开始首次东巡,励宗万随从东行。从书中编辑收录的典谟项、宸章项来看,此书应该成于第一次东巡之后。跋文中还说,进呈此书的目的,是“以供行辇袖珍之一助”,即供皇帝东巡路上随身携带,方便阅读,可见此书是进呈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第二次东巡之前。而励宗万是乾隆十八年任“太常寺少卿”一职,因此推断,《盛京景物辑要》一书成于乾隆十八年至十九年之间。

    据《清史列传》记载,励宗万(1705年-1759年)是直隶静海(今天津静海)人,从他祖父励杜讷到他儿子励守谦四世为翰林学士。祖父励杜讷学问渊博,精于书法,康熙二年(1663年)朝廷为缮写《世祖实录》选拔善书之士,励杜讷参加选拔考试名列第一而被录取,从此步入仕途,官至刑部侍郎。父亲励廷仪曾任刑部尚书,也是书法家。励宗万自幼聪敏,过目不忘。17岁考中二甲第18名进士。雍正元年19岁时,即任翰林院编修。他好诗词、善书画,曾参与《秘殿珠林》(清内府藏书画总目录)的编辑工作,而且对地理、历史也很有研究,曾对北京近郊古迹进行考证,著有《京城古迹考》传世。

    辽宁大学图书馆馆员董莲枝认为,因为是世家子弟,又多次获皇帝奖赏,励宗万难免性情高傲。23岁时,他任提督山西学政(主管山西教育科举),就蒙雍正皇帝赐给奏折匣,获得专折奏事的资格,感激皇恩,知无不言。《清史列传》记载了他的多次奏疏,都是针砭时弊,因此很可能被地方官员猜忌。此后,他接连两次被山西巡抚石麟参劾而被革职,但仍留内廷行走。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又因为考试不到场,被降二级调用。

    “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君之心,让乾隆皇帝时常想到自己,他精心编辑整理并手抄《盛京景物辑要》一书,呈皇帝御览,实际是投乾隆皇帝喜爱诗文之所好,使自己能够东山再起。”董莲枝说,为了方便皇帝在漫长旅途中坐轿子时随手翻阅,励宗万将书装订成小巧玲珑的袖珍本,可以见缝插针地阅读,可见其用心良苦。但这本“口袋书”并没有让励宗万的仕途有多少起色,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励宗万得失音病去世,终年54岁。

    收录乾隆首次东巡诗作弥补史籍不足

    “该书的珍贵性体现在三方面。”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理告诉记者,其一,因其是未经刊印的手抄孤本书,有唯一的版本价值。其二是其艺术价值,该书的抄写人励宗万,是清朝著名书法家、画家,他的书法兼融褚遂良、颜真卿、苏轼、米芾各家之长,形成圆浑、峭拔的书风,与江南书法家张照齐名,时称“南张北励”。其三是书中收录了乾隆帝第一次东巡时,一路所作的诗歌共341首,弥补了《盛京通志》仅收录百余首的不足。该书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些御制诗歌全部收录,其中有记事、咏景、述怀,对研究乾隆第一次东巡的目的、沿途情况、行宫生活,以及当时东北地方情况,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为清朝的陪都,盛京备受清代帝王重视,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盛京。其中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先后3次东巡,此后清帝东巡祭祖是“遵从祖制”,而乾隆皇帝先后4次东巡,是几位皇帝中东巡次数最多的。李理介绍,盛大的皇室东巡活动的目的,就是拜祭祖先陵墓、将大事告慰先祖,缅怀祖先开国伟业,寄托孝思,勉励自己奋发图强,同时兼有巡视地方、加强军备等内涵。

    李理介绍,乾隆第一次东巡,是乾隆八年七月从北京出发,经承德避暑山庄和蒙古,于九月到达盛京,十月从盛京启程返回京城,历时三个多月;乾隆帝第二次东巡,是乾隆十九年五月从北京出发,到承德避暑山庄驻跸到七月,再经过蒙古于九月到达盛京,并于月末回返,十月回到京城。乾隆帝仅第三次东巡时为母守丧,东巡时间较短,第一、第二和第四次东巡都绕道蒙古,时间也较长。

    珍贵孤本古籍将被设计成高端礼品书

    这本珍贵手抄古籍是怎么流传至辽宁大学的呢?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该书是1958年组建辽宁大学时,原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三所学校中某个学校的图书馆旧藏,后收藏于辽大图书馆。至于之前的来历,就没有人能说清楚了。有人推测,可能是乾隆皇帝阅读后,赏赐给臣子而离开清宫,或者是清末时流入民间。

    鉴于《盛京景物辑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性,特别是与清帝东巡、盛京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填补清宫历史文化研究空白,因此辽宁大学与沈阳故宫博物院洽谈,决定将《盛京景物辑要》作为合作出版的重点项目,研发成精美的高档礼品书。

    李理告诉记者,为全面展示该书的学术内容,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沈阳故宫与辽宁大学图书馆组成了联合专家点校小组,共同对该书进行校点和文字校订,同时还参照同时代的《盛京通志》,将古籍缺损13页的第六卷补齐。

    新书拟设计成传统囊匣装书函样式,内装线装两册仿古书,其一为原书影印本,将多年来秘不示人的古籍原貌向社会公开;其二为该书点校本,为符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采用横排版简体字,且增加标点符号和注释说明,使之成为雅俗共赏的经典佳作。同时书中还将收集、设计一些与清帝东巡相关的宫殿建筑、盛京胜迹、历史人物等图片以及相关研究文章,使这一难得的文化古籍发挥出它所应有的文化价值。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